去藥局買 #普拿疼,老闆問我 「你是要買裡面的藥,還是買盒子」
歪著頭我看著他 「沒有盒子的一顆5塊,有盒子的一顆18塊」
我笑出來!
/
我不死心再說 「我要原廠同一間公司做的」 「來,你看,這兩個包裝完全不同,成分在這裡,工廠同一家,你說誰是原廠?」
/
我還是不死心 「可是你們都這樣講,但吃起來效果就是不同」 「來,你看,這兩個包裝不同,但成分和比例是不是一樣」
/ 對於一個專門在做品牌包裝,甚至也是這樣教育客戶的我,笑了出來!
/ 明明成分相同,東西相同,卻因為不同的品牌有這麼大的價差,為什麼消費者還是買單?
難道消費者真的是盤子?
/ 品牌最大的價值是無形的。
可能是信任度、安心感、認同度甚或社會地位的高階表現,當品牌已成為指標性時,通常很難只是價錢說得清的。
藥物的成份比例對於藥性的差異,說真的我吃不出來,但可以肯定的是:
普拿疼的行銷包裝總是句句切中消費者,例如:藥物不殘留好代謝,減少吃多要洗腎的疑慮(雖然我不確定是否真的如此)又或者知道痛是人類最難忍受的,所以來個加強錠的包裝。
專業術語再經過消費端的語言轉化,同時又對應到消費痛點,精準切中,快速抓住市場,就是成功的洗腦式行銷。
一旦,成了指標,就會如同這老闆的反應:明明成份一樣,價錢貴好幾倍,但人人走進來都只指定:只要此商品(老闆說在賣盒子)!
/
立場不同,思考的角度就不同。 品牌開始砸廣告做包裝所耗費的成本一定很高,甚至初期可能都是賠錢的。但是,一旦變成指標,一來,銷售通路很好賣,減少很多服務成本 ; 但相對應得到的分潤比有可能也比較少。但是,當指標性與龍頭地位出現時,大規模的獲利就出現了。
對通路商來說:其他沒有打廣告的商品,可能可以得到較多的利潤,但是老闆就是要努力推廣,才有錢賺。
至於消費者呢? 消費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價值交換,妳得到你想要的。有時候錢都不是考慮的點。
/ 商業市場真的太有趣了!
是說:賜你免痛這名字,是不是該好好包裝一下了! 好的包裝就是這麼值錢呀~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