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代操的迷思:行銷真的能讓營業額翻倍嗎?
- 即戰力
- 4月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行銷 ≠ 營收翻倍,現實與期待的落差
在幫客戶操盤行銷時,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:「我花了這筆行銷費用,營業額能成長幾倍?」
如果行銷真的能瞬間讓營收翻倍,那麼所有企業應該都會只靠行銷部門來經營了。然而,現實並非如此。行銷雖然能夠帶動業績增長,但它只是企業成功的一部分,真正影響營收的還包括產品、服務、競爭環境和內部營運效率。
行銷的本質:從曝光到轉換的三大關鍵
1. 曝光——讓消費者「看到」你
行銷的第一步,是讓目標受眾認識你的品牌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單次曝光幾乎沒有影響力。根據行銷心理學,消費者平均需要看到同一則廣告六次以上,才能真正產生印象。
然而,這個印象還不代表行動。消費者只有在廣告內容與自身需求產生關聯時,才可能進一步探索。否則,他們很可能直接忽略或選擇「不再顯示這則廣告」。
2. 考慮——讓消費者「比較」你
當消費者產生需求後,他們會進入考慮階段,開始比較價格、功能、品牌信譽,甚至尋找社群評價。
因此,企業需要思考:
我的產品能為消費者解決什麼問題?
消費者在考慮購買時,可能會遇到什麼心理障礙?
以「月亮褲」(可重複使用的生理期內褲)為例,許多潛在顧客的疑慮可能是吸水性是否足夠?清洗是否方便?這些問題若沒有被解答,即使行銷再強,也無法推動轉換。
3. 轉換——讓消費者「選擇」你
當消費者進入購買階段,仍然有許多細節影響最終決策,例如:
是否有折扣或限時優惠?
付款流程是否順暢?
運送速度是否符合期待?
這也是為何購物車放棄率(Cart Abandonment Rate)居高不下的原因,消費者隨時可能因細微因素打消購買念頭。因此,品牌需要持續優化購物體驗,提高轉換成功率。

行銷轉換後的關鍵:持續深化客戶關係
行銷並不只是「成交」時結束,而是要進一步建立客戶忠誠度。企業應該關注:
售後服務是否到位?
是否有機制鼓勵回購?
能否透過社群經營,讓顧客變成品牌的擁護者?
大企業設置行銷部、業務部、客服部、物流部等多個部門,正是因為營收成長來自整體策略,而非單靠行銷一方努力。
數據驅動決策,別讓行銷變成「黑箱操作」
許多企業投放廣告後,卻從不檢視數據,而是直接根據最終業績下結論。這種做法就像開車時不看儀表板,只憑感覺踩油門,最後發現油耗驚人卻不知原因。
真正有效的行銷,應該基於數據調整策略:
曝光 夠不夠?CTR(點擊率)是否異常低?
考慮期 有沒有卡關?消費者是否在某個階段大量流失?
轉換率 是否合理?是否有優化結帳流程的空間?
行銷從來不是無效的,但關鍵是,你是否深入理解並善用它?
行銷是推力,不是奇蹟
行銷並不能憑空創造需求,而是幫助有需求的人找到你,並選擇你。但如果企業內部沒有完整的銷售、客服、供應鏈支持,那行銷再強,最後也只會變成徒勞。
所以,與其問「行銷能讓營業額翻幾倍?」 不如問:「我們是否準備好,讓行銷真正發揮效果?」
Comments